如果企業直接把精益改善后暫時多出來的員工直接解雇,會發生什么事情?
1. 管理層將喪失員工的信任。
這種行為勢必傷害到公司內部的幸存者,擔憂、焦慮、不信任等負面情緒往往令幸存者們的工作士氣受到明顯的影響,有的甚至開始打算為自己找新的出路。
2. 精益改善推行停滯,不再起作用了。
基層人員的士氣決定了改善的推進,員工是否會想“再改善下去,是不是我也要被裁掉?”
3. 精益文化乃至企業的文化就會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一波波不恰當的裁員,甚至僅僅是謠言,就會令員工乃至執行者的心靈訴求從自我實現直接降低到職場安全,很難組建有效的、真誠合作的跨功能高效團隊,積極主動甚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以變得更難求了。
想要做好精益改善,必須要員工積極參與!員工作為生產第一線的人,對精益改善有很高話語權。員工是在在充分理解自身工作的基礎上,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產品質量或提升效率。但是,目前國內很多企業的做法是,改善過后就裁人,通過大量裁員,減少人力成本支出,等到旺季或經濟繁榮期,開始大肆招人,但是往往招不到人或者招不到合適的人,最后不得不降低要求招一些新手,質量問題頻發、顧客需求響應慢也就在意料之內了。
那么,效率提升后,“多出來”的人怎么安排呢?
1、自制外包業務。
效率提高了,企業管理者可以評估一下有哪些原來外包的工作能夠用富裕的人力自制,例如加工、包裝、維修。做了之后再去研究自制后的費用與原來外包的花銷是否一致。這種方式使得所謂“多余”的人力將不再是“多余”的,而是使之成為能夠創造價值的員工。
2、組建改善小組,參與全職改善。
管理者可以把富裕人員組建成企業內部改善小組或者在生產線或業務單元的效率提升和精益改善活動的進程中,可以提拔生產線、企業內涌現出來的優秀員工,使之成為脫產的改善團隊的精英。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方面是這些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他們曾經工作中的異常點以及浪費,設計并實施切實有效的對策。另一方面可以把這些員工的能力更好地應用于改善工作中。這一舉措更進一步的加快現場改善的速度。
3、改善供應鏈體系。
對于那些實施精益取得了重大進展的企業,可以把生產線上優秀的員工提拔出來,成立致力于協助供應商進行改善活動的精益辦公室,派往供應商的現場推進改善工作。一方面可以幫助供應商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縮短交貨期,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的探尋總裝廠在產品設計、生產安排、訂單發放等各個環節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從而使供應商乃至整條供應鏈更加精益。
4、填補空缺職位。
可以把企業內部優秀的員工調往空缺的崗位,這些空缺崗位原來可能需要通過外部招聘填補。外部招聘不僅價格昂貴,更重要的是新員工需要很長的時間融入全新的人際環境,熟悉企業的流程、文化、要求等。相比之下,內部提拔的員工沒有這個顧慮。
5、搭建晉升階梯。
優秀的員工可以獲得晉升,這樣,一方面可以讓這些精益的積極參與者、推崇者能夠更好的在更大的職責范圍內推廣并實施精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基層員工起到很好的示范激勵作用。